《Cell Biomaterials》:AI 生物制造,改写肿瘤微环境研究模式

先导小贴士

在癌症研究领域,肿瘤细胞外基质(ECM)就像一层 “神秘面纱”,它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结构支撑,更在肿瘤生长、迁移、侵袭及治疗抵抗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始终致力于在体外精准复刻肿瘤ECM,但传统模型要么难以还原其生化复杂性,无法模拟动态物理特性,让肿瘤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屡屡受限。

2025年9月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在 Cell 子刊 《Cell Bio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为《AI-guided biomaterials and biofabrica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ed tumor extracellular matrix mimicry》的研究论文。


共同通讯作者:

  • 张卫东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 栾鑫研究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汤忞研究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赛箔生物首席科学家

第一作者:

  • 金言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肿瘤细胞外基质(ECM)建模三个核心环节中的应用:材料配方设计、生物制造工艺优化以及制造后分析。AI 可助力开发具有可控机械、化学与生物学特性的生物墨水,显著提升生物打印的精度与一致性,并支持对工程化 ECM 模型中结构-功能关系的高通量挖掘。通过 AI 增强的体外肿瘤建模,能够实现工程化肿瘤模型的理性设计与实时优化,为构建生理相关性高、适用于药物筛选和癌症机制研究的平台提供有力工具。该框架不仅适用于肿瘤领域,还可推广至其他与 ECM 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例如纤维化、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未来,建立标准化数据集、提升模型可解释性以及加强临床验证,将是推动 AI 驱动的 ECM 建模走向实际应用与转化的关键。

肿瘤细胞外基质(ECM)在癌症进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调控着肿瘤的生长、迁移、侵袭以及治疗抵抗行为。尽管当前生物材料与生物制造技术(如天然/合成生物材料的应用以及3D生物打印和微流控等技术)已能够部分模拟ECM的某些特征,但仍难以完整复现其固有的复杂结构与动态生物学行为。

人工智能(AI)通过融入ECM建模的三个关键环节——预处理(pre-process)、处理中(in-process)与处理后(post-process)——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精度与适应性,从而有效应对现有挑战。在预处理阶段,AI借助预测建模和初步设计筛选,辅助生物材料的理性设计,实现对其性能的精准定制。在处理中阶段,AI通过对微球制备、3D生物打印及微流控等生物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确保肿瘤ECM在结构与功能上的高保真复现。在处理后阶段,AI支持对ECM相关数据的高通量分析,深入挖掘其生物物理特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联。本综述强调,将AI贯穿于生物材料开发与生物制造的全流程,可大幅提升肿瘤ECM模型的准确性、效率以及对动态复杂性的模拟能力。

AI驱动的生物材料及用于复制肿瘤细胞外基质的工程方法概述


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细胞外基质结构和功能差异示意图


机器学习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概述


用于水凝胶的各种交联方法以及AI优化方法的图形表示


常见 3D 生物打印策略的示意图


用于构建类细胞外基质肿瘤模型的AI增强型生物制造示意图


机器学习在肿瘤模型设计中的应用概述

总结

此项研究不仅为肿瘤ECM模拟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更标志着 “AI+生物制造” 已为患者特异性药物测试平台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它们有望更快破解肿瘤微环境的奥秘,为实验室到临床的研究转化按下 “加速键”!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biomaterials/fulltext/S3050-5623(25)00179-5

 

生物智造创建美好生活

 

 

Intelligent Biomanufacturing Creates Better Life

创建时间:2025-10-22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