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cience》扩散驱动的生物3D打印:如何“打印”出人体组织?

引言
生物3D打印是再生医学和体外组织模型构建的革命性技术,但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精准控制打印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学功能。扩散(Diffusion)——这一自然界中分子自发迁移的物理过程,正在成为生物打印领域的新“设计工具”。斯坦福大学的Sarah C Heilshorn教授及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的综述《Diffusion-Based 3D Bioprinting Strategies》(IF:14.3)中,系统总结了扩散策略如何革新生物3D打印,本文将解析其核心内容。
关键策略一:内向扩散——从外到内的精准控制
内向扩散指外部介质中的分子(如交联剂、催化剂)向打印墨水内部扩散,触发凝胶化反应。例如:
交联剂扩散:将未交联的海藻酸钠墨水挤入含钙离子的支撑浴中,钙离子扩散至墨水中形成离子交联,稳定打印结构。
pH诱导凝胶化:胶原墨水在碱性缓冲液的扩散下,pH升高触发自组装成纤维网络。
术语解释
凝胶化(Gelation):液态墨水通过化学或物理交联形成固态水凝胶的过程,赋予结构机械强度。
支撑浴(Support Bath):一种粘弹性介质,用于支撑打印结构并调控扩散速率。

涉及交联剂向内扩散以进行原位凝胶化的生物打印策略
关键策略二:外向扩散——动态调节材料性能
外向扩散指墨水中的成分(如临时粘度调节剂)向外释放,从而动态调整最终结构的性能。例如:
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作为临时增稠剂,打印后逐渐扩散出结构,形成多孔网络,改善细胞相容性。
钙离子释放:双交联墨水中的海藻酸钠逐渐释放钙离子,形成微通道促进内皮细胞迁移。

利用向外扩散来改变打印后生物打印结构特性的方法
关键策略三:构建内扩散——打造生物梯度
通过构建内扩散,可在打印结构中形成生长因子或药物的空间梯度,模拟天然组织的化学微环境。例如:
神经导管模型:在特定区域打印载有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凝胶,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引导轴突定向生长。
骨软骨分化:核心区域释放BMP-2和TGF-β3,扩散至周围区域诱导干细胞分化为骨或软骨细胞。

利用打印结构内的扩散的生物打印策略
应用突破:多材料与可灌注结构
多材料构建:通过扩散不同交联剂,将海藻酸钠、明胶和GelMA分层打印,形成仿生血管壁结构。

生物打印方法利用扩散生成多材料结构
可灌注通道:同轴打印钙离子核心与海藻酸钠外壳,钙扩散交联形成中空管道,内皮细胞可沿管壁生长。

基于扩散的同轴生物打印策略,用于制造自支撑可灌注结构

基于扩散的界面凝胶方法,用于制造自支撑可灌注结构
未来展望:智能扩散与临床转化
动态调控:结合光、热响应材料,实现按需触发扩散。
患者特异性植入物:基于医学影像数据打印个性化血管或神经导管。
疾病模型:构建复杂血管网络模拟肿瘤微环境或动脉粥样硬化。
结语
扩散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物3D打印的“隐形设计师”。通过精准控制分子迁移路径,科学家正一步步逼近“打印”真实人体组织的目标。未来,这项技术或将成为定制化器官移植和疾病研究的核心工具。
文献原文:10.1002/advs.202306470
文献链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885663/
关于赛箔生物
赛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物制造技术和组织工程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21年2月。自主研发多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生物3D打印技术和装备、生物材料、体外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处理和培养装置。基于核心技术开发多种器官组织模型和相应的检测评价服务,为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生物3D打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现了从设备到产品到服务的全面覆盖。
在肿瘤相关领域,赛箔与合作者共同研发基于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的肿瘤微组织(PDT),涵盖十余个癌种,包括高发肿瘤、难治肿瘤、妇科肿瘤和儿童肿瘤,培养成功率超过了90%。通过近千例样本研究,证实PDT与患者组织具有高度一致的分子特征和药物敏感性,1-2周即可获得准确的药敏检测结果,为治疗赢取宝贵时间,并且可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药效评价、入组标准建立、适应症筛选等服务。在再生相关领域,赛箔已建立多种3D组织工程皮肤,包括表皮模型、全层皮肤模型、黑素皮肤模型等,并相应开发多种体外功效测试方法。

肺癌

宫颈癌

结直肠癌

卵巢癌

脑胶质瘤

神经母细胞瘤

黑色素皮肤模型

全层皮肤模型

表皮模型
